明代 马轼 李在 夏芷 ‖《归去来兮辞图卷》 雅赏
【前言】
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
——陶渊明
【名家简介】
马轼(生卒年未详),字敬瞻,嘉定(今上海)人。马轼深研天文,为钦天监博士,精绘事,画山水宗郭熙,兼参马远、夏圭遗意,高古有法。
李在(约1400-1487),字以政,福建莆田人,迁云南,后入京以画供奉于皇家。李在山水画细润处近郭熙,豪放处宗马远、夏圭,兼工人物,为世所重。
夏芷(生卒年未详),字廷芳,钱塘(今杭州)人。夏芷画师戴进,致力甚勤,善山水人物,笔力直通乃师。
【名画欣赏】
马轼 李在 夏芷 ‖《归去来兮辞图卷》
(请打开音乐,静下心来,横屏欣赏。)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明代画家马轼、李在、夏芷以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为题合作创作了一幅连环式纸本水墨画《归去来兮辞图卷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。画卷中的每幅画面都独立成篇,又相互关联,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,生命哲学在墨色浓淡间缓缓流淌。
孤舟泊岸是迷途者的精神坐标。马轼笔下的“问征夫”一幕,最是叩人心扉。斜风细雨中的孤舟,桅杆斜倚如疲惫的旅人。船头陶公袖手凝望,身形微倾,仿佛灵魂的重量正压向未知的彼岸。对岸屋舍朦胧于水雾,近处老树枝干虬曲如苍龙探爪,线条如金石镌刻般硬朗——这分明是归途的隐喻:肉身虽系于风雨飘摇之舟,精神却已锚定彼岸家园。孤舟在此并非飘零之物,而是迷途者终于寻获的精神坐标。
岫云无心是天地间的永恒吐纳。李在的“云无心以出岫”一章,以虚写实,境界全出。画面大量留白,远山如黛隐现云端,近处孤松斜出峭壁,松针如墨玉缀于枝头。山间岚气蒸腾,非烟非雾,在绢素上氤氲出宇宙的呼吸。最妙是那山中高士,负手立于崖畔,渺小如芥子,却与浩茫云山浑然一体。云出无心,人归自然,此刻主客界限消融——此非遁世之孤寂,而是灵魂与天地共吞吐的大自在。
植杖耘籽是大地上的生命诗行。夏芷描绘的“植杖而耘籽”场景,充满泥土的芬芳。陶公执杖立于田埂,衣袂如流云垂落,目光温柔地俯视禾苗。农人俯身锄地,动作充满原始韵律,泥土在墨色皴擦中仿佛散发湿润气息。画家以圆润笔触勾勒肢体,以湿润墨色点染土地,将农耕提升为神圣仪式。农具与草木交织成大地上的虔诚诗行——原来生命最深的根系,终要扎进这片朴厚的土壤。
人生三重境界,归途即真途。
从马轼的迷津问渡,到李在的云山冥合,再到夏芷的躬耕陇亩,画卷铺展出三重精神境界:解缚、化入、生根。舟楫象征挣脱名缰利锁的勇气,云山展现天人合一的超越,而锄头触及的,是生命最本真的质地。归去来兮,实则是剥离层层社会属性,回归“我之为我”的本质。
画中陶渊明的形象被刻画得既有文人雅士的风度,又有隐逸士人的意趣,形神兼备。此合卷中,马轼有五图,但其中两图已佚,现存的这两图似为乾隆如意馆金廷标所补绘。
马轼真迹三图为第二段《问征夫以前路》、第三段《稚子候门》、第六段《农夫告余以春及》。李在有三图,分别为第四段《云无心以出岫》、第五段《抚孤松而盘桓》、第九段《临清流而赋诗》。夏芷有一图,为第七段《或棹孤舟》。三位画家从辞中任择一句为主题,九段裱为一卷,算是极为稀有合卷了。
人生如梦,何处安放我们漂泊的灵魂?
《归去来兮辞图卷》给出的答案不在林泉之下,而在生命本真状态的觉醒——唯有当精神归航,肉身所在即是故乡。
凝视这些泛黄的绢素,观察陶公的木屐踏过田埂,看见云霭掠过他的葛巾。归去来兮,这声穿越千年的呼唤,原来一直回荡在每个寻找真我者的血脉里。
【艺术源流.文学链接】
图片
图片
北宋·苏轼书《归去来兮辞诗碑》
【品牌刊号】
浥浥艺术.同路系列①‖第680期‖马轼 李在 夏芷
‖《归去来兮辞图卷》‖主编:轻尘
浥浥轩刊发 ‖ 同路 系列专辑 | 简介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